主编手记:控价术下的“猜均价游戏” 几家欢喜几家愁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6.8w阅读 2021-06-29 10:27

1

  乐居长三角 鲁钧杰发自上海 2021年上海首轮土拍落下帷幕,56幅地块各自寻到买家,总计成交857亿。在这场为期6天的土拍大战中,呈现出了多种与以往不同的情况——上海土拍不再是价高者得,要在上海拿到地,除了资金实力,运气比重急剧上升。这一切的背后,是上海土拍规则改变带来的新常态。

  价高者不得

  一直以来,上海土拍采用的是价高者得原则,不管是直接挂牌竞价,亦或是有竞价招标,最终能拿到土地的房企,必然是出价最高者。但是,在2021年双集中供地模式下,这一规则发生改变。

  如今的上海土拍规则,概括起来是“价高者不得”,或者严谨的说法是“价高者未必得”。这轮土拍每一幅地块会提前公布三个价格——起始价、中止价、最高价。起始价顾名思义就是底价,中止价位于起始价与最高价之间,当房企竞价达到中止价时,进入一次性报价,报价范围为中止价与最高价之间。最后,根据各家一次性报价取平均价,距离平均价最接近者胜出。如差价相同,价低者胜出。如价格相同,先出价者胜出。

  因此,一旦进入一次性报价阶段,报价最高者必然无法得到土地。在土拍第一天(6月18日)这一情况便已出现,大华出价最高,杨浦城建出价比大华略低10万,但离均价更近从而胜出。

  上述情况在随后的土拍中多次出现,这也是土拍新规下的必然结果。

 全民猜均价

  由上述规则延伸开的是另一种现象,如何才能命中均价,从而顺利拿地。这一问题看似无解,却也有一番规律可循。

  回顾本次土拍,从第三日(6月22日)开始,房企报价开始趋向一致,基本在中止价与最高价的47%-47.5%区间内,这也是市场竞价下预期达成趋同性。如果要打破这一出价模式,可能需要多家房企,经过多次土拍后方可形成新价格认同。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运气成分确实占到一定比重,因多出10万或少出10万而错过拿地的剧情每天都在上演。甚至有房企人员在朋友圈发了“土拍必中符”来为自己打气,不过这家房企最后颗粒未收。

  本轮总计有31幅含商品住宅地块,其中进入一次性报价的有20幅。这20幅最终成交情况为:碧桂园、金地各自拿下3幅、保利、首创各自拿下2幅,其余10幅均被不同房企(杨浦城建、中骏、中建八局、大名城、金融街、宝业、雅居乐、建发、中铁建、招商)瓜分。其中,中建八局(1次)、金地(1次)、保利(1次)碧桂园(2次)在5幅地块上出价与均价完全一致,成为一时“锦鲤”。

  他们是幸运的,另有超过30家房企虽参与本次土拍,却未能有所斩获。

 高明控价术

  另有一点值得关注,在本轮土拍中,溢价率最高的为崇明区陈家镇CMSA0008单元14-01(实验生态社区18号)地块,为12.89%,其余地块均在10%以内。

  这也与规则有关,在上述提到的地块三个价格——起始价、中止价、最高价,绝大多数地块设置的最高价为起始价的1.1倍左右(崇明地块除外,其设定为1.15倍),也就是说,即使最终以最高价成交,溢价率封顶为10%,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稳定住市场价格预期。

  这是第一招。

  还有第二招,参与本次土拍的房企都会签署一份承诺书,里面有提及该幅地块的房地联动价,也就是该地块所在区域房价情况。这让参与房企清楚地知道地块以什么价格成交,未来才可能有利可图。

  事实证明,这两招起到了作用。从最终成交情况下,绝大多数地块成交楼板价与房地联动价的比值在40%-50%之间,这一方面让地价保持住平稳态势,另一方面也让房企未来开发时有利润空间,不至于在质量方面减配。

  这也是为何本轮土拍吸引众多房企竞争的原因所在。

  主编结语:

  上海土地市场已经从2016年之后龙头房企大杀四方,走向了中小房企亦有机会分得一杯羹的时代。正所谓百花齐放才是春,海纳百川的上海正在成为各路房企绽放的舞台。

附本轮成交明细


1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