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亮:老树新果 丨 中国老村长㉞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 1925阅读 2019-07-18 08:48

薛永亮:老树新果 丨 中国老村

  编者按:他们,是美好乡村的“守护者”、脱贫建设的“领路人”。他们扎根基层,架起村民、政府、企业等多方沟通的桥梁。2019年5月20日起,乐居财经联合碧桂园推出“凤凰涅槃‘1+x’计划”,奔赴9省14县,对话“中国老村长”,挖掘一线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年。本期【中国老村长】河南省虞城县刘杨庄村薛永亮。

  出品人丨贺寅宇

  总策划丨陈海保

  统筹丨王川 潘宇凌 王敬宾

 撰文丨宗隆隆

  摄影摄像丨刘西常

  编辑丨赵星雯

  百里故道百果笑,万亩果园桃李香。 

  曾经黄沙弥漫的黄河故道,如今已经被郁郁葱葱的果树林覆盖。刘杨庄村“老村长”薛永亮漫步在田埂上,望着硕果累累的果林,露出丰收的笑容。 

  科技种植、改良品种、产销一体、果品加工……近来,薛永亮带领刘杨庄村的群众摸索出了一条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果品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983年,薛永亮当选河南虞城县田庙乡刘杨庄村潘庄村民组组长,2006年进入刘杨庄村委班子,担任村调解主任。这三十多年来,薛永亮为改变村里经济面貌出了不少点子,干了不少实事。 

  刘杨庄村位于黄河故道腹地,已有近百年的果树种植历史。 

  宋明之际,黄河夺淮,滚滚黄河水携卷泥沙从商丘南下,在豫东平原冲刷出了数百公里的黄河水道。19世纪末,黄河改道,黄河水北上,曾经的黄河故道逐渐荒废,仅剩下绵延数百里的黄沙。 

  沙土地昼夜温差大,漏水漏肥,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但是对于瓜果生长却十分有利,居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农民便开始了果树种植,不仅能够糊口,还能防风固沙,很快成为故道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 

  近百年来,刘杨庄村的村民都是以种果树为生,房前栽满桃子李子,屋后种遍柿子梨子,是远近有名的“杂果之乡。但近年来,村里有着近70年历史的柿子园却成为了村民们的“鸡肋”。 

  这片柿子园始种于建国前,最老的柿子树树龄有70多年。由于品种老化,结出的果实又小又涩,口感极差,拉到市场上每市斤几毛钱都无人问津,经济效益很低,甚至连水肥和人工成本都无法贴补。 

  而且这片柿子园占地80余亩,既不能产生经济价值,又占用大量林地,不少村民便自作主张把柿子树伐掉,重新栽种新树。 

  薛永亮听说之后,觉得这样老树轻易毁掉很是可惜。正赶上乡里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农业生态精品旅游乡,这样具有历史感的果树林,不仅仅是黄河故道百年历史的见证,更是刘杨庄村民果树种植文化、与黄沙做斗争的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留住柿子园成了薛永亮的一块心病。 

  薛永亮为把柿子园留住,不知磨破了几双鞋,说了多少好话。他走家串户,晓以利弊,劝说村民不要私自砍伐老树;他请专家看诊,为老柿子寻医问药,他跑乡里走企业,为果树改良争取资金和政策。 

  后来,碧桂园扶贫小组入驻了虞城县,对当地果农遇到的现实困难进行帮扶,特别是对水果品种改良、果质提升上,做了不少工作。薛永亮的“心病”正好碰到了碧桂园扶贫小组这位“良医”。碧桂园虞城县扶贫小组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出台了多种果品改良方案,对80亩老柿树进行了优品嫁接。曾经被村民当做柴火砍伐的老柿树,终于又重新焕发生机。经济效益从之前的每亩百十块钱有望达到每亩数千元,再次成了村民的“香饽饽”。 

薛永亮:老树新果 丨 中国老村

  老柿子园被“救活”之后,薛永亮深刻意识到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也对碧桂园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能为村民做更多事,为脱贫攻坚出更多力,薛永亮义无反顾地担任碧桂园“老村长”。 

  薛永亮“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对村里的果树进行大规模品种改良。虽然刘杨庄村以种“杂果”出名,但是主要还是以桃和梨为主,间杂梨子、柿子等其它水果。为了打造刘杨庄村水果的竞争力,提升果品的市场占有率,薛永亮与村委班子,联合碧桂园开办了专家科技讲座,对果农进行种植培训。从浇水施肥、到修剪树枝、到预防病虫害,把科技种植的概念灌输到每一位果农心中。 

  碧桂园牵头盘活了村里的种植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种植。薛永亮和村委班子挨家挨户动员,小块并大块,杂树全都剔除,并对现有的油桃和梨树进行品种更新。半年时间内,刘杨庄村的果树种植已经实现规模化,品质也达到了优等水平。刘杨庄村的经济收入也与果品质量的提升齐头并进,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五千元。 

薛永亮:老树新果 丨 中国老村

  如今,拥有悠久果树种植历史的刘杨庄村像是一棵婆娑老树,在薛永亮带领下的刘杨庄村村民以及碧桂园扶贫小组的帮助下,结出了新的果实。他们一道,用勤劳和智慧,在豪气干云的黄河故道上,唱响了久经不衰的小康之歌。

  以下是乐居财经与薛永亮的对话精选:

  乐居财经:村里脱贫工作进展如何? 

 薛永亮:我们村是个大村,有5000多人,情况也比较复杂,经过一系列努力,扶贫工作开展得很顺利。现在村里还有12户兜底户(贫困户中比较困难的一类),已经进行了对口帮扶,今年能够实现脱贫。 

  乐居财经:扶贫工作中哪些事让您记忆深刻? 

  薛永亮:村里有一个兜底户,他家三个女儿,都在上学,媳妇跑了,他还得照顾他八十多岁的母亲。除了种地,养了几只羊,家里没有别的经济收入。去年年关的一天,我早上五点钟起来,检查村容村貌,路过他家,看到他蹲在门口哭。原来,他家养的几只羊被人连夜偷走了。马上就过年了,全家都指望着这几只羊卖点钱过年,这下指望全没了。 

  得知这个消息,我马上联系乡里、联系碧桂园寻求解决办法。本来他家就是贫困户,又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要帮扶的。碧桂园扶贫小组买了米面油、还有过冬棉衣来他家里慰问。解决一时困难不难,难的是解决长久困难,考虑到他有养羊的经验,碧桂园又出资给他家添了四只羊。在临走的时候,他握住工作人员的手,热泪盈眶。他的这两次落泪让我记忆深刻。 

  乐居财经:科技兴农是如何深入群众心中的?都做了哪些工作? 

  薛永亮:村里留守人员比较多,年轻人都外出了,都剩下老年人。之前村里卖水果,都是几毛钱一斤,你家一筐我家一袋,每亩地能够卖个千把块钱已经算是不错了。后来,请来省里、国家级的专家开讲座,我和村委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让他们参加培训班。施肥喷药,剪枝育种,村委干部先学,学会了之后对口帮扶群众,到他们果林里实地操作,一遍不会就两遍。慢慢的大家就会了。等到收果子的时候,果子个大口感又好,能卖到2、3块一斤。群众尝到甜头了,认识到科技种植的好处了,以后的科技讲座都抢着听。 

薛永亮:老树新果 丨 中国老村

  乐居财经:您还邀请文化专家为村民开展文化讲座,这又是为什么呢? 

  薛永亮:物质扶贫很容易,文化扶贫却很难。群众的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讲大道理不明白。村委就想办法,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村里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家庭”典型,让大家模仿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影响。随后,我们又跟碧桂园一起,邀请文化专家开展讲座,用通俗易懂的故事给大家讲述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文化。如今,村里风气得到改观。 

  乐居财经: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上,您有什么想法和思路? 

  薛永亮:虽然说我们村现在的经济状况好转了,但是,还维持在比较基础的阶段。下一步,我们要探索果品深加工,依靠合作社和碧桂园的力量,开办果脯厂、罐头厂等,从单一的果品出口,变成加工品出口。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群众的生活才能更好。

专题 | 中国“老村长”访谈录

wer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