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税将试点!北京多套房持有者风险增加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买房 1.7w阅读 2021-10-25 15:20

  乐居买房  原野 房地产税的传闻反复多次,这次“狼”真来了。

  10月23日,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

  我们对内容做了梳理:

  1、征税对象: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不包括依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及其上住宅。

 2、实施主体:国务院制定房地产税试点具体办法,试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3、试点地区:按积极稳妥原则,统筹考虑深化试点与统一立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情况来确定。

 4、试点期限:先试行五年,待条件成熟时,及时制定法律。

  北京购房人最关注的是试点地区、征收方式。就此,我们归纳了主流媒体的观点:

  试点地区,北京作为全国地产风向标城市,大概率不会先试点,根据目前信源,四地可能成为试点区域:上海、重庆、深圳、海南。

房产税来袭,多套房如何应对

  关于征收方式,目前存在两种说法:

  1、按人均面积征收。

  这是较主流的观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将根据自身情况,设置起征面积。

  据官方统计,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9.8平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8.9平米。

  那么,假定按人均住房面积40平米作为起征点,三口之家如果拥有一套房产,建筑面积120平米内免税,大于120平米的按实际超出面积征税;若拥有多套房产,大于120平米的按实际超出面积征税。

  2、首套房免税,第二套起征。

  小编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首套房面积也不同,既有刚需上车房,也有豪宅别墅,如果一刀切对首套房免征,违背公平原则。

  但无论如何征收,对于拥有二套房甚至多套房的家庭来说,未来的房产持有成本,肯定大幅增加。

  事实上,我国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不在少数。

  根据央行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中,拥有两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31%,拥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占比为10.5%。

  其实,很多家庭拥有多套住房,并不是以自住为目的,而是把房子当作投资品,在房价快速上涨的时期,这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

  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具备周期性,房价不会只涨不跌,随着政策及市场环境改变,作为多套房产长期持有者,面临的投资风险正在增长:

 1、房价上涨趋势已改变

  过去,由于经济增长、通胀因素、城市建设等因素,我国房价长期处于上涨势头,但今天这个趋势正在改变。

  首先,目前我国城镇住房已处于过剩状态。

  央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住房拥有率已达到96%,户均1.5套,这样的供求关系意味着房价上涨已基本见顶。

  其次,房住不炒大前提下,稳房价成为楼市主基调。

  随着各类严监管,强调控政策出台:三道红线、限价、限购、限贷等系列组合拳,从楼市供应、客户购买资格、房企融资等各端口严密封堵,当前楼市已出现实质性降温,部分城市房价从快速增长变成缓慢增长,甚至进入下跌通道,使投资房产利润率降低,甚至开始赔钱。

  2、房产的流动性下降

  当楼市繁荣,房价上涨的时候,市场交易量很大,房子的流动性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楼市风向改变,房价陷入停滞甚至下行,市场进入观望状态,房子流动性就会变差。

  此时,不少卖家会更加集中抛盘出货,但买涨不买跌的市场心理使变现难度增加,导致房价进一步下跌,这就进入恶性循环。对卖家来说,房子变成烫手山芋,想及时甩脱,必须面对割肉式亏损。

 3、房产持有成本增加

  投资房产的持有成本很高,主要包括房贷利息成本、交易成本、维修基金、物业费、折旧成本,只不过房价大涨时,这些会被忽略掉。但随着房价停滞或下跌,房产持有成本将成为不小负担,而房地产税出台,将进一步提高持有成本,要求多套房持有者作出取舍。

  房地产税试点5年后,可能进一步扩大征收范围,这意味着北京房产拥有者,还有5年时间优化资产配置:

  如果手中有一定闲置资金,不建议再做投资性置业。政府其实早有明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随着房地产税试点铺开,人们对楼市未来预期将进一步改变,今后楼市更适合自住型购房者,特别是刚需购房者,对于投资性置业需求的价值日趋缩减。

  如果手中已持有多套住房,应提前优化资产配置,可保留价格抗跌性强,或租金回报高的房产(地段好、户型好、物业好的三好住房),而品质相对差的房产应及时处理。

来源:乐居买房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