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天,340位地产高管挪了位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乐居财经研究院 魏薇 张文静 7.1w阅读 2021-09-30 17:38

文/乐居财经研究院 魏薇 张文静

爆雷、裁员、减薪,地产圈今年频繁曝出这些字眼。
政策调整、融资收紧,房企们在房地产存量市场寻求新的生存之道。继而带来了业务调整、区域重组等一系列操作,职位变动不可避免,而高量级人才的去向一直备受瞩目。据乐居财经不完全统计,房企在今年前三季度共发生340多起高管职位变动。
与以往不用的是,今年以来,在房企内部的调动颇为频繁,或升任,或调任,甚至是降职。业绩压力、二代接班,是去是留,高管们各有各的打算。如今的行情不只是房企们在寻求“活下去”,高管们也在努力“活下去”。
兜兜转转,也有人再次回归老东家,但此情况甚为少见。三盛集团的冯辉明在去年5月离职之后不到一年,后于今年3月再次入职三盛。5个月的时间后,又加盟多弗集团,负责地产业务。两进两出三盛,在地产圈也被津津乐道。
去年年底,几位明星经理人离职创业,他们的动态备受关注,时隔数月,他们也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暴雷房企高管“飞”了
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阶段,高管与房企并肩冲锋,彼时高管跳槽是为施展抱负。然而,随着行业下行,调控愈加严厉,许多房企发展陷入危机,引发新一轮高管跳槽、离职潮。
2021年刚开始,高管离职“大戏”就推至高潮,1月就有数十位高管跳槽、离职,涉及荣盛发展、上坤集团、弘阳集团、嘉凯城等多家房企,且多在总裁、董事长级别。在对外“官宣”中,高管变动多以“个人原因”一笔带过,但背后原因显然复杂得多。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高管频繁离职、跳槽与当下行业整体形势有关。“三道红线”“集中供地”等政策相继出台,倒逼房企加速转型,降杠杆、降负债任务重。在此背景下,高管压力陡增,这成为他们离职或跳槽的重要原因。
“暴雷”房企更是高管离任的高发地。以蓝光发展为例。近日,蓝光发展发布公告,截至2021年9月24日,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达215亿元。同时,蓝光发展披露了30个新增重大诉讼,其均为被告,合计涉案金额达33亿元。
与此相应地是,今年上半年蓝光发展多名高管离职。6月,董事长杨铿辞去董事长职务,二代杨武正被推上位。之后两个月是蓝光发展高管变动高峰期,蓝光发展总裁迟峰、首席财务官欧俊明、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罗瑞华相继辞职,多名区域总跳槽金辉集团、重庆海城集团等。
企业陷入债务困境,财务部门的压力首当其冲。蓝光发展财务资金中心融资管理部首席融资官朱强、融资副总监章胜,财务资金中心资本证券部资本运作总监刘妮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总监陈帅,均在6月辞任。
今年初,王文学在一次债权人会议后坐在华夏幸福廊坊事业部,面对一千名核心员工公开留人,“咱把职业去掉,我希望那些还能讲点义气的弟兄们留下来,帮助我帮助企业。”
在华夏幸福暴雷前,王文学出手豪爽,一掷千金挖人。然而随着华夏幸福暴雷,王文学挖过来的高管一个个飞了。
王文学也表示理解,“大家有的还要养家糊口,有的还要新的事业追求,这个跟道德无关。大家离开没问题,这是一个双方自愿的选择,你们是职业经理人,我是职业企业家,我们互相都要表现出来职业水平。”但他又不免愤愤,“如果需要你讲义气的时候,你就拿职业说话。哥们,咱们何以相忘于交?”
然而,很多时候并非高管不能共患难,而是企业一旦暴雷,想要力挽狂澜,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行业艰难时,不止房企要“活下去”,高管也在求“活下去”。
房企求稳:组织架构调整忙
相较于以往大家都在更主动地往外走的情况,今年的情况略有一些不同:企业内部的轮动更为频繁。
随着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必须加速革新、优化结构,并通过一系列人事换防来守好这场攻坚战。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对区域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包括祥生地产、新城控股、金科集团、中骏集团、中国奥园、荣盛发展、旭辉集团、华润置地等规模房企。
从调整的方向来看,房企们更多的是将权力下放,将总部变为一个平台,对下属层级进行赋能。在区域组织结构上,无论是合并还是拆分,都是为了聚焦精细化运营。
在今年的中期业绩会上,万科首席执行官祝九胜在谈及组织架构调整时称,这是万科对行业及自身认知的迭代,万科的战略驱动是稳健型的公司,该变的肯定会变,让组织绩效提升。万科所做的每一次调试,都是让自己及股东利益方都得到回报。
6月23日,万科在其内部转型发展通气会上宣布,公司将全面加速“开发经营服务并重”的转型发展,为此将启动一系列组织和人事安排。在组织架构方面,万科对区域划分进行调整,将原有的五个区域调整为七个,分别是北京、东北、华中、南方、上海、西南和西北区域。
郁亮表示,从开发为主转为开发、经营、服务并重,这个转变非常巨大,为此要从地产总部变为集团总部,精力放在转型发展上。
7月8日,龙湖集团发布最新的架构调整,宣布成立地产航道,与其他航道业务协同,并将集团总部更名为集团赋能平台。此次组织升级,龙湖向外界传递出了简单直接、敏捷、高效的组织文化。9月,广州和珠海公司合并成立广佛公司。
中骏集团则在三个月内改革两次,将原先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级公司,合并更改为东南区域、苏皖区域等地区级公司。调整后,中骏集团现共有东南区域公司、海西区域公司、江苏区域公司、中原区域公司等八大区域。
组织架构调整带来的是新一轮人事换防。以万科为例。今年6月,万科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内部调任,也是郁亮掌舵万科五年以来最剧烈的一次人事“震动”。
原北方区域首席执行官刘肖重回总部,接任王海武担任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关于刘肖重回总部,万科内部人士透露,是万科总部在转型发展关键期,从“地产总部”向“集团总部”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人才补充。万科另一员猛将王海武则调任印力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人事变动中,房企内部老将和具有财务背景的高管颇受欢迎。
王海武2003年就加入了万科,至今已有18年。对于印力,郁亮曾多次公开表示,对印力的要求是“数一数二、领先领跑”。如今将老将王海武放到印力,意图明显,即让商业业务实现突破性发展。此外,今年新上任的新城控股执行总裁梁志诚也是新城控股内部老将。而梁志诚与奥园集团新晋执行总裁陈志斌均有财务背景。
还有一批老将,功成身退。今年7月,地产界“铁娘子”宋广菊辞任保利发展董事长,正式退休。同样退休的还有平安不动产董事长兼CEO邹益民。
经理人突破:自主创业有声色
在房地产行业拼搏多年,不少房企高管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对有实力、有资金的一部分人来说,跳槽已不算是更好的去处,也已无法满足他们在职业生涯上的追求。
刘森峰是典型代表,他的新基业控股在2020年年底,总权益营业额已超百亿元,正式员工约200人。目前,新基业控股已拥有超146个投资项目,超过9个覆盖城市,逾30亿投资额。
今年5月,“江苏新基业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变更为“江苏新基业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从“地产发展”到“地产集团”,新基业的业务版图大有扩张意味。
自去年底从三巽集团离职后,王本龙开始自主创业。今年8月4日,王本龙注册成立苏州同泽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法定代表人。
9月,和昌兴龙置业董事长王本龙、和昌集团总裁张向辉等人共同出席和昌兴龙置业公司揭牌仪式。该公司由和昌集团、盛源不动产(深圳)有限公司及苏州同泽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资成立。
6月,上任不久的李和栗离职。从主管升任到执行总裁,他仅用了四年半左右的时间。从中梁离职后仅半个月时间,李和栗带着自己新创立的公司在邳州后沙连拿两块地后,于苏州新增两家地产公司。
从2018年底加入,陈建熙在祥生地产任职了两年多的时间,担任祥生地产副总裁、苏宁皖区域总裁,于今年3月离职,后担任润弘集团顾问,目前已开始自主创业。
在行业大环境下,也有一部分职业经理人脱离了地产行业,转向其他领域。比如华鸿嘉信的总裁张立洲转投阿里巴巴,成为一名互联网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的立场或观点。

来源:乐居财经研究院

作者:魏薇 张文静

相关标签:

乐居财经研究院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