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洲鸿:吾道芳华,善者青春

原创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见地 房慧 7.0w阅读 2021-07-04 13:18


编者按:党委书记访谈是“建党100周年”系列的重点内容之一,对话房产、物业、家居企业党委书记,倾听企业的党建心得,深度解析企业优秀党建故事。本期【见地】对话嘉宾:融侨集团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党支部书记刘洲鸿。

撰文丨房慧

出品丨乐居财经


二十多年坚持做公益,让刘洲鸿成了这个行业不折不扣的“老人”。

从1999年入行至今,他见证行业发展、行遍南北,对怎么做公益,如何做好公益?都有了自己的章法和心得。

2016年6月17日,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刘洲鸿加入其中,成了基金会的第一位员工。十多年行业淬炼经验,他的加入,也意味着融侨公益正式步入专业化阶段。

作为林文镜慈善基金会的秘书长,从一开始,刘洲鸿就有意识要给基金会明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做公益要“授人以渔”

通过《他改变了家乡》和《他发现了江阴港》这两本书,刘洲鸿对林文镜老先生做公益的初心有了一定了解。为此,他将基金会的愿景定为“守护初心,共享理想生活”。

而现任融侨集团掌舵人林宏修曾说:“人是无形的财富,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人,社会要发展,最重要的也是人;基金会持续要发挥林文镜回报家乡的理念,让融侨更好地回馈社会。”因此,基金会成立之初,便将“根基在人  以爱担当”确立为基金会始终秉持的价值观。

考虑到服务领域,基金会将使命定为:“让家乡美好,让社区幸福”。家乡指的是农村,因为林文镜先生爱国爱乡,对家乡和农村的贡献较多;社区是从企业特性出发,融侨作为房企,建造了很多社区,有数量庞大的业主,所以要在社区做一些事情。

在资助形式上,刘洲鸿表示:我们比较强调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这样的理念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

据了解,林文镜先生刚回国内投资时,当年上海市委书记提出:拿出浦东1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林文镜,请他在那里创办一个工业区,林先生谢绝了,他说“我去上海是锦上添花,留在家乡是雪中送炭”。

还有一件事,朱镕基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曾以每年给500万吨订单且持续递增的优惠,让林先生在长江沿岸建一个***的水泥厂,林先生又婉拒了,林先生说:“福建老家更需要他”。

林文镜先生之所以要回到老家创业,是因为之前直接捐钱的效果不好。于是改变思路,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给家乡一部造血机器”。

做公益不能光给钱,还要给对方支持,链接更多资源,建立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刘洲鸿深表认同:林文镜先生这种情系家乡的的思想和做法,也是我选择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最大的一个原因。

探寻公益新路径

战略做出来,真正的考验是执行。

根据前期调研,基金会在创立初期确定了三个公益专项行动:1、大地之子计划,这是乡村带头人支持计划,探索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理想社区计划,旨在挖掘、培育社区居民骨干及居民团队。3、榕树伙伴计划,致力于培养"根扎南国、福荫八闽"的青年公益领袖。

1、大地之子计划

2017年,大地之子计划启动,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入选了中国农业大学精准扶贫优秀案例,成为中组部、科技部、中央电视台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科技与应用》栏目优秀案例。

截止目前,大地之子计划共支持了20位乡村发展带头人,其中有9人来自福建省级贫困县。20位大地之子在扶贫方面直接帮助农民3000多人,在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方面受益人数超过40000人。

两届大地之子合影

2017-2020年,融侨集团、林文镜慈善基金会通过消费助力农户增收,采购大地之子及其村庄农产品10000多份,采购金额达200多万元,惠及20个村庄,3000多农户。

刘洲鸿表示:现在那些村子发展得不错,接下来要引导他们关注乡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据其透露,这方面的工作已在探索和落实,比如为乡村建立书屋、开展线上教育课程、组织线下关怀活动等。

 2、理想社区计划

2016年刚开展“理想社区计划”时,大家都还不太理解社区治理。彼时,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引入专业社区社会组织,落地福州、厦门两地的中高端小区、村改居、外来人口聚居地等类型的社区实施“理想社区”计划,开展社区金点子支持计划,支持社区邻里节、故事家、好书共享图书室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推动邻里互助,家园幸福。

色彩你好”活动

十九大提出社会治理的理念后,现如今社区治理的理念已经很普遍了。基金会作为一个外部组织,在长期支持社区治理方面不仅能力有限,而且不符合社区治理的实质。综合权衡下,基金会认为应该动员社区本身的力量,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

在社区治理方面,刘洲鸿透露:接下来的计划是支持成立社区基金会,由社区基金会去挖掘社区资源,推动社区治理。

3、榕树伙伴计划

榕树伙伴计划是“银杏伙伴计划”的福建版,定位在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创始人,为福建培养未来的公益领袖。这是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又一大特色项目。

2017年起,“榕树伙伴计划”开始实施,三年多时间,总计支持了20位优秀公益青年,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能力提升、伙伴网络建设等支持,助力他们更好的开展教育发展、医疗救助、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公益慈善事业。

2018榕树伙伴发布会

除了榕树伙伴计划,林文镜慈善基金会开展的“束脩计划”,为公益人外出学习、培训提供资金支持,截止2020年,项目总计支持了68人次外出学习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开拓视野。

但这样的行业支持不是一成不变的,选拔两期之后,刘洲鸿发现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才不多了,基金会也为此改变了工作方式,取消上课式的培训,转型做点对点的辅导。

站在基金会第二个5年的开端,刘洲鸿也在考虑基金会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和发展目标。他表示:之前更多的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接下来要更多地结合企业优势,去培养企业的慈善文化、带领员工一起做公益。

做公益,要热情还要专业

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林文镜慈善基金会成立起,累计公益捐赠约1.3亿元,资助100多个公益项目,受益人数超过8万人,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融侨集团、林文镜慈善基金会为公益事业累计捐赠逾12亿元。

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公益人点点滴滴的积累。而这些,仅凭一腔热血是难以为继的,还需要做公益的人有足够的专业能力。什么样的专业能力?在他看来,专业、高效、抗压是必须的。

刘洲鸿曾在演讲中提及:做公益,不能停留在捐款捐物的传统慈善,而要讲究科学慈善,要看到捐钱的效果,而不是只看到捐钱的支票。

所谓科学慈善,一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公益也要讲社会投资回报率,也应该关注自身创造价值的能力,关注自己的工作效率,关注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二是从专业来看,对慈善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比如说扶贫,给钱是一种方式,通过产业扶贫是另一种方式;前者可能造成他等、靠、要的思想,而后者可以让他主动地富裕起来。

做事情要考虑可行性,运用三圈理论,目标、能力和资源要匹配,看能力和资源能不能支撑你做这件事。基金会的钱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做一些有示范性的事情,而不是去填一个无底洞。

“吾道芳华,善者青春。”择善固执的刘洲鸿,仍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对话翌日,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当天是他从清华大学慈善金融奖学金培训班毕业的日子。

来源:见地

作者:房慧

相关标签:

见地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