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个了!最近房地产调控总出这种怪事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国是直通车 1180阅读 2020-04-24 17:51

来源:国是直通车

  套路年年有,今年特别像

  第十个地方出现了。还是同样的套路,先松绑楼市又迅速撤回。

  江苏淮安22日被曝出放松限购,外地人在淮安购房不再需要提供个税或社保证明。但仅过了一天,当地就“改口”了。松绑限购政策再现“一日游”。

  湖北荆州与淮安的撤回操作间隔不到一天。

  荆州市22日在其官网表示,因部分条款内容与省政府文件不符,决定停止执行此前的房地产新政。该政策规定,荆州居民家庭购买首套房时首付比例不低于20%;购买二套房且首套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首付比例不低于30%。

  此前,荆州市执行的房贷政策为,购买首套房的首付比例普遍不低于30%,二套房首付比例普遍不低于50%。从出台到停止,荆州新政仅“存活”4天时间。

  此外,还有青岛、柳州、赤峰、海宁、济南、宝鸡、广州、驻马店至少8个城市房地产松绑政策经历“一日游”或“几日游”。

  其中,青岛出台的放宽限购限贷的百日消费购房政策仅维持三天就被收回。广州市“取消公寓限购”则出现政策“一日游”。宝鸡市包含“积极争取首套房首付比例降低”的15条措施公布后不到12小时就被从官网撤下。最短的海宁市在政策公布两小时后,就被从各个平台删除。

  为何调控政策屡现“出尔反尔”?

  事实上,松绑又迅速撤回的背后,是楼市博弈加剧的直接表现。

  从上述撤回新政的地方来看,这些城市有的试图降低首付比例,有的变相松绑限购,有的试图全面放开公寓限购,大都伴着需求侧刺激的影子。

  地方政府推动这种松动乃至刺激政策的目的不难理解,那就是希望激活因遭受疫情冲击而陷入沉寂的房地产市场。只有楼市活跃,才有更多房企愿意投资买地,地方也有更多的财源用于投资基建、保障民生、鼓励消费,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过去几十年来,多数地方都是采用这种房地产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

  但是,近年来,这种伴随房价快速上涨的发展模式弊端逐渐显现。

  其一,高房价或对整体消费形成“挤出”效应。房价过快上涨、普通家庭高杠杆购房,会消耗大量居民储蓄,推高居民负债,严重挤压消费能力。去年央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末,中国住户部门杠杆率已高达60.4%。

  其二,房地产过度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阻碍产业升级。房价快速上涨推高实体经济成本,吸引资金“脱实向虚”。人人都想通过“炒房”获利,将使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丧失动力。

  其三,高房价还可能加剧贫富分化、阻碍城镇化进程,引发社会问题。而且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过度融资不仅会挤占信贷资源,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可见,刺激楼市“一时爽”,但却会给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留下巨大的后遗症,更有甚者会让经济彻底失去活力。

  对此,中央早有决断,“不走老路”“不刺激楼市”的决心十分坚定。当地方试探性的放松遇到调控“红线”之时,难以避免被叫停的“命运”。

  从目前的案例来看,判断地方政策是否“踩线”的关键在于,政策出台是不是会对当地房地产市场造成很大的波动,以及对全国楼市是否会形成示范效应。一旦政策力度过大,引发其他地方纷纷效仿,则极易重新建立起房价上涨预期。这明显与中央“房住不炒”的调控基调相悖,而且也会让过去两年好不容易得来的调控成果毁于一旦。

  “房住不炒” 中央态度坚定

  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罕见负增长,同比下降6.8%。但在经济“一季报”公布当天(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仍然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其中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即便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仍然展现出不刺激房地产、“不走老路”的决心。

  近期在房地产金融方面的监管力度升级也印证这一态度。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对深圳房产抵押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进行全面排查。

  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22日也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银行一定要监控资金流向,确保资金运用在申请贷款时的标的上,对于违规把贷款流入到房地产市场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23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上海房地产信贷工作座谈会也提出,严禁以房产作为风险抵押,通过个人消费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等形式变相突破信贷政策要求,违规向购房者提供资金。

  被排查的深圳、上海均为3月份以来房地产市场交易回暖较快的地方。这说明一旦局部楼市出现过热风险,调控政策仍然会相应收紧以平抑市场。

  “非对称降息”同样反映出官方对房价反弹和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警惕。4月20日,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其中1年期LPR由4.05%下调至3.85%,下调20个基点;房贷为主的5年期以上LPR由4.75%下调至4.65%,仅下调10个基点。

  市场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恢复速度快于宏观经济,未来政府大概率不会进一步推出刺激政策来支持购房,如取消限购或大幅减少二套房首付比例等。

  因城施策仍有空间

  因城施策甚至“一城一策”是最近几年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方式。在告别过去“一刀切”式的调控之后,城市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成为房地产调控的责任主体。各地根据当地楼市情况自行出台房地产鼓励或抑制政策。

  事实上,为对冲疫情影响,过去两个月已有上百个城市出台各类房地产支持政策。据统计,仅2月份,就有超过60个城市发布了力度不同的房地产相关政策。

  其中,以两类政策为主,一是通过缓交土地出让金等方式为房企纾困;二是为人才购房提供优惠。今年以来,已有60余城市出台涉及降低人才购房门槛、提供人才购房补贴等引人政策。

  各地因城施策仍有不小的空间。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疫情之下,过去过严的房地产政策应该有所调整,特别是在符合“房住不炒”的原则下,针对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可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政策调整需要慎之又慎,不可违背房住不炒红线。

  人人都知道,政策失去长期性和连续性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朝令夕改会让人对政策丧失信任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地方政府若频繁试探,出台政策之后随意收回,还会对市场信号会产生干扰。

  对地方政府来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要提高决策水平,充分考虑政策调整能否稳定市场,会不会导致(地价、房价、预期)“三不稳”。对国家和省市区主管部门而言,也改变监管方式,逐步实现机制化,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正让中国核心城市的核心物业成为一些避险资金的“避风港”。中心城市、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等热点区域房地产市场正在快速恢复,而一些需求趋弱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则面临快速下跌的风险。冷热交织之下,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的能力也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

来源:国是直通车

来源:国是直通车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