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之后,杭州的下一张名片,会是城市空间吗?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层楼 林小北 4269阅读 2018-12-31 17:32

杭州的下一张名片

  NO. 1|壹

  还记得今年的云栖大会吗?

  当时阿里巴巴宣布,杭州已有95%的便利店支持手机支付,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之城”。

  阿里开发的“城市大脑2.0”,支配着杭州四分之一路口的红绿灯。帮杭州成功摘掉“全国堵城Top5”的帽子,降到了第57名。还有智慧医疗、在线法庭、网络政务……

  每个生活杭州的人,都在享受这个生态系统带来的福祉。

  这一切如KK笔下“进托邦”式的变革,被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归纳为“新杭州故事”。为什么是“新故事”?

  因为就在几年前,人们说起阿里巴巴,还只是个“买买买”的败家平台。叱咤风云的马baba,也不过是洗脑有方的“剁手教”教主啊!

杭州的下一张名片

  就像以前,大家眼里的开发商,也不过是财大气粗、只会“买地卖楼”的地主。

  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视野开阔的开发商,跳出住宅开发领域,进入了更广阔的城市空间,带来了“新杭州故事”的地产版本。

杭州的下一张名片

  比如在杭州,华润除了住宅悦府,还开发了华润大厦、万象城和万象汇。特别是万象城,在钱江新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一直难以撼动。

  另一家巨头万科,也已走得很远。除了传统的住宅开发,目前它在杭州已持有或运营4座印象城、4座万科中心、3个公社系、7000间长租公寓、10座万纬物流园……

  无论是你居住的小区、上班的写字楼、逛街的商场,还是周末打卡的艺术展、双十一收到的包裹,背后可能都站着它的身影。

  如果说,阿里创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帝国,那么这些已很难用“开发商”去定义的企业,已悄悄在一个个空间内,培育出复杂的生态系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

  它们和阿里巴巴,在虚拟和实体两个不同的象限里,塑造杭州新的城市气质。

  NO. 2|贰

  杭州的城市气质是什么?作为互联网之都,“开放”肯定是其中之一。

  其实从城市管理角度看,杭州一直是超前的。早在2002年开始,西湖就免费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首个不收门票的5A级旅游景区。

  但矛盾的是,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看,除了政府公建项目,由开发商主导的建筑,空间却往往都是封闭的。

  比如我每天从文一西路走到文二西路坐地铁,只能绕道古翠路,而无法从住宅区和写字楼间直线穿行。从地图上看,一个个小格子构成了杭州的城市格局。

  但格子中的建筑,通常被围墙隔绝,如同一座座孤岛。就像夏威夷大学建筑学教授缪朴说的,城市空间正变得“橱窗化”——只能欣赏,却不能进入。

  有没有可能,让街区也开放流动起来?杭州开发商的一些探索,或许值得关注。

  纽约充满活力的开放空间

  比如杭州万科在空间营造中,提出了“开放留白”的理念。在黄龙万科中心,他们拆掉了围墙,向城市打开。无论是周边居民还是过路人,都可以在里面停顿、闲逛。

  在杭行道项目,他们也推翻了原本“长条形围合”的规划,改成点状布局。并设计了一座下沉广场,秒变城市公园。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这些开放空间,提供了一个让人慢下来、享受交流乐趣的出口。

  在一些成熟的国际都市,开放空间早已成了“城市品格”。

  早在1961年,纽约就颁布法案,如果建筑设计方案能为城市退让出公共空间,就奖励20%的建筑面积。

  所以在电影《蒂凡尼的早餐》里, 你才能在看到在忙碌的第五大道边,奥黛丽·赫本依然能悠闲地端着咖啡杯,在Tiffany的橱窗前安静地出神。

  随着“开放留白”理念的普及,这份惬意,可能同样会成为杭州街头让人难忘的体验。

  NO. 3|叁

  是的,现在的城市,已经到了更细腻地去追求体验的时刻。

  去年底,杭州的城市化率已达到了76%。但很多时候,这个数字只是意味着人在涌入城市,却并不代表城市已为人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

  人们来到城市,需要什么?199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C.I.A.M.)制定的《雅典宪章》,将城市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个维度。

  对很多都市人来说,城市本该提供的4个功能,是失衡甚至不完整的。

  TOD开发模式,被认为是最好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之一,将四个维度平衡得恰到好处。所以今年,绿城成立了杨柳郡集团,专门聚焦“轨道+物业”。

杭州的下一张名片

  万科在杭州,也获取了中城汇MIDTOWN、未来之光、杭行道、黄龙万科中心等TOD城市综合体。

  TOD为什么成为备受推崇的空间形态?答案许跟人们来到城市的原因一样,因为效率。

  比如因为地铁站就在楼下,你可能每天可以节省10分钟的步行时间。因为门口就有ShoppingMall,回家路上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面包,节省30分钟绕道菜市场的时间……

  每个TOD社区,都是城市里的“效率枢纽”。心思活络的万科,也顺势提出了“27小时社区”的理念。

  是不是让你想起了李开复“每天少睡1小时,人生多活1/24”的著名鸡汤?但你得知道,充足的睡眠是革命的本钱,并非浪费。但没必要的时间消耗,是真的掉进黑洞消失了。

  想想看,对忙碌的都市人来说,用这省出来的3小时,提升自己、陪伴家庭,会增加多少幸福指数?

杭州的下一张名片

  万科钱江世纪城国际社区项目效果图

  不过,TOD可能不是空间效率的最高level。还是杭州万科开的脑洞,他们在空间开发中,引入了“游轮体验”的概念。什么意思呢?

  我们都知道,乘游轮在海上旅行时,所有吃喝玩乐的需求,都可以在游轮上解决。

  并且每天,服务员都会贴心地发放一张游玩指南。在万科的设想里,未来杭州也会出现很多“陆地游轮”。

  比如在尚未面市的钱江世纪城国际社区项目,有住宅、商业、园区办公等业态。如果恰好上班也在这里,完全可以几个星期“不下船”。

  项目还沿着一条700多米长的水岸,规划了灯光秀、水上T台、冠军泳池、水秀演艺广场等“亚运十景”。可以像游轮一样,制作一张“游玩地图”,带着人们去打卡签到。

  是不是略显冷冰冰的效率上,又多了几分乐趣和温度?

  NO. 4|肆

  其实在城市空间的营造中,开发商一直举足轻重。

  以香港为例,最早的公共艺术,就诞生在地产开发商的物业中。

  比如早在1990年代,太古地产的太古坊,开启了摆放国外艺术家雕塑作品的风潮。后来的K11继续跟进,创造了一个文青打卡圣地。

  更早的1965年,香港置地在太子大厦与文华东方酒店之间,兴建了香港第一条空中廊桥。到2017年,香港一共有了793座空中廊桥,成了香港最特别的标签之一。

  行人穿越城市,不必再经受日晒雨淋,友好度直线up。

  现在香港的天桥,主要由开发商和政府联合分期建成。有趣的是,其中开发商负责的桥段,往往更为优质。无论细节的考究度还是遮阳挡雨的能力,都碾压后者。

杭州的下一张名片

  无处不在的天桥,是香港城市空间的标签

  反差背后,其实是空间运营能力的差异。比如香港置地成立于1889年,自然深谙此道。

  在杭州,以万科为代表的空间运营商们,同样在崭露头角。据说,目前杭州万科有3/4的业务,不是在做开发建设,而是在做各类空间运营。

  在中国的这场“城市战争”里,杭州是当之无愧的网红。傲居榜首的人才流入率,让无数人亢奋。

  不过就像格雷厄姆·格林在《哈瓦那特派员》里写的那样: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

  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人们需要一个充满效率的数字世界,也需要一个充满温度的实体空间。

  在杭州的新故事里,需要阿里,也需要更多有远见的开发商。

来源:层楼

作者:林小北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