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五重错配,新居住天堂地狱一线间 | 资管峰会·迷茫篇(三)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睿和智库 975阅读 2018-12-03 15:14

  回顾进入倒计时的2018年,不动产资管行业人士对于国内经济前景的判断普遍是“满怀信心的悲观”。

  其中有对政策有效性的疑虑、对贸易战风险的焦虑、甚至对不动产资管未来路径的顾虑。虽然对单个企业而言未来发展是清晰的,但如何抱团穿越“L”型的探底周期,还需要行业人士共同探讨。

  为此在第三届中国不动产资产管理峰会即将来临之际,睿和智库特推出迷茫篇系列,回顾金融、居住、办公、商业等领域的发展路径变化,寻找迷茫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之道!

 居住篇

一、租住需求大增,租客需求提高并变得多样化,对于长租公寓来说是机会还是陷阱?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长租公寓行业,“冰火两重天”或许最为恰当。从上半年的烈火烹油到下半年的舆论风暴,看似突兀,却也有其内在逻辑。其中需求与供给两端的错配,可以看作是一条逻辑主线。

  第一重错配——数量

  供不应求在一线城市的租住市场是常态。基本处在只要有供应,就会在短时间被消化掉的状态。有些集中式的公寓项目,看环境、配套、自身品质还有租金价格,总觉得很难租出去,但实际却是满租。一了解,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样的需求,我怎么没想到。

第二重错配——品质

  近几年随着新一代租客的成长,居住品质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但市场中能提供的产品以及上下游的配套品质并不能与之匹配。长租公寓提供的住房,已经会比一般民宅好很多,但依然无法满足租客对品质的要求。

  这种矛盾最终在甲醛这个点上被引爆,成了舆论风暴的核心问题。其实甲醛超标是装修材料行业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之所以未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无人负责”有很大关系。而长租公寓的出现,终于让民众找到了“责任方”。

  另外,甲醛也成为很多人发泄对长租公寓其它不满的一个出口,毕竟新兴行业不规范的地方多、问题也多,客户很容易进入“积怨已久”的状态。

  第三重错配——价格

  解决品质问题有个相对简便的方法,就是提升价格,但这个简便方法却行不通。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应届毕业生和工作两三年的年轻人身上。他们需求很多,对住房品质要求也高,但却无力承受高额的房租。

  另外,由于房屋交易价格很高,导致与其匹配的价格也是现在租金的数倍,这也是一种价格错配。租金持续上涨,让与房屋价值错配尽可能消除是大趋势。但这样会加剧租赁市场上的供应与需求间价格矛盾。

  第四重错配——地段错配

  这点在北京尤其突出,社区功能单一,办公与居住分离,且大多距离遥远。导致租客每天有大量时间浪费在路途上。

第五重错配——户型

  中国住宅的户型大多对于租客非常不友好,无用空间多,可用空间小,功能闲置和匮乏同时存在。在供不应求的市场状态下,租客往往被迫花大价钱住在并不适合自己的空间里。

  现存住宅设计之初就不是给租住准备的,长租公寓运营者的改造,往往只是为了提升整套租金,而并未考虑租客的需求。户型错配甚至还造成了空置住宅,资源浪费。

  疑问:面对众多的错配,长租公寓凭一己之力能解决多少?每一个错配都是一个市场机会,同时也可能是一个陷阱,长租公寓身处其中该如何突围?如果看不清这其中的错综复杂的纠葛,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长租公寓未来恐怕还会面对更大的风暴与危机。

二、什么时候才能尘归尘、土归土,长租公寓不用凭一己之力解决所有租住需求?

  长租公寓市场近两年出现爆发式增长,这与中央和地方支持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密不可分。自2015年起,平均每个月都会有关于长租公寓的政策出台,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018年1月,国土部与住建部同意11个城市集体建设用地租赁房试点方案;

  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2018年3月,2018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建立长效机制,培育住房租赁市场;

  2018年4月,证监会与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

  2018年5月,住建部、财政部等四部门优先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

  ……

  政府政策支持“一边倒”,但在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将关注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到人才公寓之上,而对于涉及民生的居住问题则交给了市场。虽然有相关政策涉及到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但力度明显不够。市场上大量本应该由政府负责,或者至少帮助解决的基本租住需求,仍然需要让长租公寓来承担。

  疑问:居住是一个民生问题,但住房保障的责任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市场。政府解决基本居住问题,市场负责满足更高等级的需求,这是一个合理与良性的局面。但是这一局面何时能够出现?在实现的过程中,长租公寓企业应该如何在自身利益、租客利益、社会价值、政府需求的夹缝中更好的生存?

三、对于资本方来说,是更愿意拿钱抢市场还是追求稳定收益?

  愈加频繁的融资,呈现出国内长租公寓盈利模式显著的金融化趋势。在这背后,公寓前期投入大,依靠租金差产生的盈利,空间有限。于是业内盛行“规模化的结论”,对互联网出身的企业,更是如此,向资本市场寻金是平台做大的必然路径。

  9月,一位自称天通苑房东的人,发表了名为《资本盯上租房,要吸干年轻人的血》的文章。他提到,自己的一套房源引来自如和蛋壳公寓的争抢,两家中介公司相继抬价之后,房子高于预期价格3000多元委托给了蛋壳公寓。此前,自如宣布完成40亿人民币A轮融资,蛋壳公寓也于6月完成7000万美元B+轮融资,在资本的助力下,高于市场价的收房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租赁市场。

  同时,当下房企借用资本的力量,通过各种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缓解现金流的压力,而不是用到长租公寓市场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1月,首创置业拟发50亿境内公司债券,用于住房租赁项目建设;

  3月,绿城首单40亿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获批;

  同月,龙湖发行第一期住房租赁专项债券30亿;

  5月,泰禾集团拟发行30亿元住房租赁专项公司债券,为进一步改善债务结构、拓宽公司融资渠道;

  10月,万科拟发行20亿元境内公司债券,用于住房租赁项目建设……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房企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大多都有补充营运资金或偿还公司债券的表述,资本方对此进行投资收益会很稳定,但很可能并不是来源于公寓运营。

  疑问:哄抬房价可能是长租公寓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竞争外,有没有更为深入的原因?虽然也有相关部门对此进行约谈,但是否会有政策去引导?房企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融到的资金如果不运用于长租公寓中,是否合法合规?资本方对此有怎样的意见?

四、对于市场新进入者来说是自建运营团队还是合作运营?

  今年虽发生了一些负面舆情,但不可否认的是,长租公寓仍处在风口上,基本每月都会出现新的长租公寓品牌,比如京东推出京品公寓,华润推出有巢公寓。同时,也有不少企业选择与公寓专业运营商进行合作,如昌发展与乐乎的委托合作关系。

  纵观各房企投身长租公寓市场的情况,有的房企将长租公寓作为战略性动作,自建运营团队,精耕细作并取得了不少成绩,比如万科、龙湖;有的房企或许没有长远的规划,也或许认识到自身在专业运营上的短板,于是选择跟专业运营公司合作,甚至有的房企跟风式涉足长租公寓。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尽快通过业务创新探索出适合企业特点的租赁业务模式,将是企业在这些城市的战略聚焦,并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方式。

  疑问:对于市场新进入者来说,尤其是出身于房企、国企的长租公寓品牌,自建运营团队还是合作运营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呢?运营专业化、市场细分化这种大趋势,在长租公寓领域难道可以例外么?

五、规模和流量的故事,何时能兑现?

  根据自如数据显示,其在全国各地的租户已经超过100万人,蛋壳公寓于上月宣布进军成都,管理超过22万间公寓,在许多长租公寓的官方网站上,企业介绍一栏里也对自己的布局有所介绍,好似公寓已经走向了大规模盈利。

  但现状却并非如此,自如CEO熊林曾公开表态,“现在长租公寓行业赚不赚钱,我觉得大家对它的认知都停留在一个相对浅的层次,我们原本以为租客超过一百万之后商业模式会稳定下来,现在看来这个行业好像才刚刚开始。”可见即便是租户数量排名第一的自如都没有完全认为自己盈利。资本讲究回报率,而面对资本方的压力,公寓企业又不得不各出奇招,扩大规模。

  疑问:规模和流量一直是企业跟资本方谈判的筹码之一,但规模和流量的故事,何时能兑现真正的收益?我们尚未从自如100万的租房人口中看到红利,如果100万不够,那多少可以?运营方或许能够一直坚信未来更美好,但资本方会一直坚持吗?

  六、长租公寓的扩张边界在哪里?

  到目前为止,长租公寓领域已经经历了多轮洗牌,深圳的Color公寓、V客青年公寓,西安的好熙家公寓等公司,纷纷在2017年退出市场,它们的离场,或因经营不善,或是资金链断裂,或被更大的玩家收购,而且这份名单还在增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二三线的长租公寓小品牌会被吞并吗?

  疑问:长租公寓模式能深入到几线城市?扩张的尽头或者边界在哪里呢?

  新居住、新办公、新商业,这三大资管运营创新领域,新居住市场是最为复杂和责任重大的。新居住的主体力量——长租公寓运营企业面对的挑战也最大。这个行业不断有人进来,也不断有人离去。

  来有来的理由,去有去的无奈,相同的是都会面对很多未解的难题。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需要平衡的需求,都让身处这个行业的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孤独。

  1220,第三届中国不动产资产管理峰会上我们可以一起寻找答案,穿越迷茫……

资管峰会·迷茫篇(三)


来源:睿和智库

作者:睿和智库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