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扎堆更名背后:“没有谁会心甘情愿离开房地产”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华夏时报 433阅读 2018-09-29 14:57

  见习记者 李贝贝

  华夏时报 记者 李未来 上海报道

  9月13日,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2018年第12次临时董事会同意变更公司名称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发展”)。同一天,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正式更名为“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而此前从5月开始,广州、上海、成都、海南、合肥等地的万科数家分公司已相继将名称中的“房地产”或“置业”字样改为“企业有限公司”或“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保利、万科并不是个例。在行业增速放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存量时代,今年已有多家房企通过更名来淡化地产概念,加强转型升级,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不过,从这些房企当前的业绩构成来看,主航道业务仍是房地产,房企真正的“去地产化”目标短期内难以达成。

  “没有谁会愿意心甘情愿离开房地产,房企更名也不意味着想要离开房地产。”新城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更名不代表退出,恰恰相反,潜心主业,却不欲人言,多元化,实则难行。”

  年内逾10家房企更名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逾10家房企陆续更名。

  今年1月份,朗诗绿色地产更名为“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3月,时代地产宣布更名为“时代中国”、海南珠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公司名称变更为“海南京粮控股股份有限公司”;5月,中航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更名为“中航善达股份有限公司”;7月,龙湖宣布中文名“龙湖地产有限公司”拟更改为“龙湖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骏置业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更名为“中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8月,“大连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万达商业管理集团”,称万达商管今后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同月,合景泰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也发布公告称正式完成更名,原“合景泰富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中的“地产”二字消失。

  更早一些时候,2016年也曾出现过一波房企“更名潮”。彼时,恒大地产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方兴地产更名为“中国金茂”,远洋地产更名为“远洋集团”,雅居乐地产更名为“雅居乐集团”,K2地产更名为“石榴集团”。

  截至目前,行业TOP10中(根据克而瑞CRIC研究中心上半年统计数据),公司名称中仍有“地产”字样的房企仅剩中海地产及华润置地两家。

  去“地产”不代表“去地产化”

  从这些更名的房企来看,摒弃“地产”二字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克而瑞地产中心研究员房玲、易天宇认为,对于多数大型品牌房企而言,更名的意义主要在于企业定位的升级,进一步促进多元化业务的发展,提升综合实力。

  例如,保利发展表示,“保利地产”的企业名称已无法涵盖当前的业务布局,更名是为了体现公司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快“两翼”(房地产金融和社区消费服务)业务市场化发展。而万科也称,深圳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进行变更的原因并非“去地产化”,而是扩大经营范围。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强调,更名是基于自身能力、战略视野和业务协同的设计。

  不过,去除“地产”字样并不意味着“去地产化”:尽管大多数更名的房企都已涉及多元化业务,但房地产开发目前仍是这些房企的主业。

  仍以保利、万科为例。保利发展的2018年中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房地产销售收入539.3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90.86%;2017年全年的房地产销售1374.6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94.05%。早在2016年,保利发展就提出“一主两翼”的十三五总体战略,但目前“两翼”业务的收入占比仅为9.4%。

  在今年上半年万科全部营业收入中,来自房地产业务的结算收入比例为95%,长租公寓、养老、商业、物流仓储、滑雪度假等业务仅占营收的5%。

  房企本身对房地产开发业务及规模依然也非常重视。在9月13日的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上,保利发展总经理刘平重申了2017年提出的“力争重返行业前三”的销售规模愿景;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曾经认为“万科未来不应该是地产公司了”,但在万科34周年司庆晚会上,郁亮强调万科不会离开不动产,不久在南方区域2018年9月月度例会上又表示“6300亿的回款目标是所有业务的起点、基础和保障,如果6300亿回款目标没有达成,我们所有的业务都可以停”。

  目前,房企依然颇为重视土地储备。中国指数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从拿地金额来看,2018年1-8月,碧桂园以1134亿元拿地金额继续位居榜首,万科以1067亿元稳居第二位,保利以821亿元稳居第三位,3家房企的拿地金额均超800亿。

  恒大总裁夏海钧在2018年中期业绩会上表示:“我们认为未来3至5年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会达到40%。如果是10万亿元的目标,前三大开发商会占到20%,每家大概是7000亿元的销售量。”

  如此情况之下,欧阳捷坦言,“没有谁会愿意心甘情愿离开房地产”。

  谋求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既然去“地产”并不是“去地产化”,为何房企还要大费周章?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多数规模房企而言,去除地产标签更多的是一种企业定位的升级,是企业面对新的行业环境下多元化发展的必然。

  更名后的房企也能通过其他业务获取土地。像万科、龙湖、保利、碧桂园等都将长租公寓作为新的航道业务,以此获得了大量的投资和土地。

  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深化,房企融资环境正在收紧。同策咨询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前8个月,40家典型房企总计融资4708亿元,同比去年4335亿元大幅下滑19.3%,多元化的业务显然能够扩大融资渠道并提高盈利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多数的开发商来说,多元化业务目前还很难同时实现规模与利润。

  郁亮近日就坦言“今天的万科特别焦虑”,在于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渠道、路径与方法,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走。万科新进入的教育、养老、租赁等领域,都面临着利润低,甚至不盈利的局面,却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万科总裁祝九胜也曾公开表示,目前长租公寓还未找到盈利模式。

  “‘去地产化’仍然长路漫漫。”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指出,多元化发展前景固然美好,但房企未来多元化转型显效尚且需要一段时间。“万科、保利对于公司‘去地产化’态度,都显示出房企多元化转型显效仍然长路漫漫。”

来源:华夏时报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