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镜:福清主义者走了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中国企业家杂志 李艳艳 4.4w阅读 2018-07-07 12:49

  

著名侨领、著名华人企业家、融侨集团创始人林文镜。来源:视觉中国著名侨领、著名华人企业家、融侨集团创始人林文镜。来源:视觉中国

       融侨集团官网7月4日发布讣告称,著名侨领、著名华人企业家、融侨集团创始人林文镜于7月2日晚间去世,享年91岁。

  一代闽商离世,莫不令人惋惜。林文镜祖籍福建福清,为福建融侨集团的缔造者,也是印尼“林氏集团”两大股东之一。集团拥有世界最大的水泥厂和面粉厂,福州和重庆的项目开发也让他在房地产领域独树一帜。他与李嘉诚齐名,福耀曹德旺也亲切地称他为“大哥”。

  有媒体报道称,这位印尼侨领,在印尼是“和总统吃饭级”的人物。但他未止步于声名。二十多年前,为了改变家乡福清的贫困状况,他先后拒绝了国内条件优厚的投资邀请,在家乡连续发起三个“五年计划”。他徒步500里实地考察并发现江阴港口的事迹至今为人称道,并以此造就了吞吐量近150万标箱的“福州新港”。也即,有人送给他一个称号:“福清主义者”。

  林文镜自幼漂泊出国打工的穷小子,59岁时归国创业。他带着沉甸甸的财富、谋篇布局的远见与爱国的赤子之心诉说衷肠,面临的却是世人不解、漠视或嘲笑的眼神。他拥有天生的闽商特质,头脑机敏,崇尚开拓,爱拼才会赢,却又在处理与政府部门、海外侨商的合作关系时极具克制与包容,在处理集团是否上市的问题上同样保持谨慎。

  近些年甚少露面的林文镜,在79岁高龄时参加了东南卫视的一档视频节目,当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再度提及。面对在场嘉宾关于实施过程是否顺利的质疑,老人一脸凝重,稍带怒气。“我不想要求你们给我同情的泪,因为这个泪已经吞到我的肚子里去了。”

  更多时候,他在外界眼中已经形成标签,他被当做福建人家喻户晓的慈善家,在华人世界里的分量举足轻重。“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这是林文镜对自己的要求。兴建工业区、引进外商投资、建设新城、开辟江阴港……当无数“天方夜谭”的想法逐一实现,他又重新站在了高台之上。

 “大哥”发迹南洋

  林文镜不喜欢被称作“先生”,尤其是“老先生”,他希望所有人都喊他“大哥”。福清人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他们有个称号就叫“福清哥”。而林文镜的解释是,自己的思路并不老。他不止在一个场合强调,“我的思想和开明程度不比年轻人差。因为我天天在训练我的头脑,天天在操心。”

  1928年,林文镜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溪头村。年幼时,四户人家住在一个大院儿里,而林文镜家挤在一个角落的小房间,屋里窄得只够放下一张床。那个年代的福建沿海贫瘠落后,本地人大都出海谋生。1936年,8岁的林文镜随母亲离家,来到印尼跟随父亲做生意。17岁那年,父亲去世,还未成年的他承担起养家重担。

  林文镜的身体素质很好。从跑单帮开始,他凭借强壮的体魄和拼劲儿闯入商海。到上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先后开办了20多家企业,涉及食品业、纺织业、水泥业、地产业、采矿业、航运业,比后来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发迹还早。“聪明的学生要跳级,就要有技巧。我的家乡很穷,我就不能按部就班。”1965年左右,他成立华仁谊有限公司。

  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林氏财团,创办了当时世界第一的INDOCEMENT水泥厂和INDOFOOD面粉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79岁的林文镜在回顾生平时说,“从20岁到40岁,是我到社会的学习之年。社会大学就是无所不学。从40岁到60岁,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我很清楚,我对经商、搞企业、赚钱,很有学问。”

  成名于商海后,林文镜开始接济家乡。1953年,他跟随华侨体育代表团回国比赛时,被家乡的落后场景所触动。随后,他将记忆中所有与自己沾亲带故的名字和通讯地址整理造册,年年给他们寄钱捐物,还出钱为村里建电站。从1958年捐资为家乡建小学,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捐资办敬老院、医院,八十年代的元洪路直至融侨大饭店、融侨电话发展基金、元洪师范、闽江调水工程、元洪码头、福清国际商展中心,他和家乡的“输血”故事自此持续。

  1985年,57岁的林文镜回到福清探亲。在走家串户中,他从一位远房伯伯那儿得知,全福清就两个工厂,坐吃山空。这些话惊醒了林文镜。他意识到,捐助富不了乡亲。怎么办呢?

  回国“再创业”:改变家乡

  两年后,林文镜率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故乡考察,他决定放下当时在印尼如日中天的事业,回国创业。“那是个巨大的挑战。”林文镜直面现实。1986年,福清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76亿人民币,其中主要以两水(水稻、水产)为主,工业产值几乎为零。而且,福清缺淡水,地贫,风大,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但林文镜却在考察中承诺,他要在5年内使福清的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并创造1万个工人的就业机会。1987年,林文镜与福州市签订《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政府签约无偿改造家乡的华侨。

  “我(1987年)回来的时候,做了最大的一个决心,改变家乡。”林文镜觉得,福清华侨在印尼大部分都从事纺织业,只要把印尼纺织业引回福清,开一两个厂,就可以做到5亿美金。但这个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在当时备受争议。用他的话说,“那时候我提出这个问题时,99%的人反对,这是正常的。谁不正常呢?我不正常。”

  据当年参与上述计划谈判的政府部门人士回忆,在福建三级扩干会议上,林文镜曾主动要求上台演讲,将自己的愿景和设想传递给乡镇干部。但台下的人都觉得荒唐,“林先生是侨领,说大话就让他说呗。反正能不能做到那是天方夜谭。”同时,林文镜还打算召集海外的乡亲回来参与五年计划,但结果不尽如意,他只得去台湾招商。“他们居然认为我要发疯。”

  为了实现目标,他决定首先在福清建个三星级大酒店。但这一想法刚出炉即遭反对。那时的星级酒店还是新鲜玩意儿,况且福清本地的招待所都住不满。孤军奋战的林文镜花了一年时间,终于说服了合作方。此后,他利用其在台湾良好的人脉关系,自费为福清招商引资。每半个月,他就带一个团从台湾过来,林文镜并向台商保证,如果由于政策和其他环境等原因,带来任何损失,将由他负责赔偿。

  有了这种承诺,台商也不再犹豫,大举入闽。这其中包括现在年产值超过150亿的冠捷电子等大型企业。虽然他坦言,在应邀前来的台商中,大概有百分之一留了下来。但大家都没想到,五年后,这个目标真的实现了。

  自费建海港,成就“福建新港”

  随后,林文镜给自己定下“第二个五年计划”,即,推动福清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美元。当投资的先发优势淡去后,如何解决沿海城市的物流问题,成为林文镜的关注点。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福清没有港口。这也是不少企业在福清发展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

  后来,他自费请人勘探、设计、建设,开掘完成福清历史上第一个海港——拥有一个3000吨级泊位的下垄港。不到一年,他又投资在元洪投资区建成福清历史上第一个万吨级海港——拥有一个3万吨级面粉专用码头的松下港。这两个港,为福清引来和留住了大量的台资和外资企业。1992年初,林文镜计划再增建一个大型水泥项目。当时供面粉专用的元洪码头已不适合再建水泥专用码头。于是,他向福清市申请,另选港址新建码头。

  林文镜觉得,福清拥有这么长的海岸线,一定还会有适合建港的位置。怎么办呢?自己去找。他跟时任福清市委书记一路开着车,边走边停,摸索了近500里地,终于在江阴找到建港的好位置。事实上,90年代的江阴类似一个孤岛,没水没电没公路,在世人眼里就是一块晒盐的海滩地。1992年到1997年,他出资800万人民币做勘测、规划,自掏100多万人民币奔走世界各地,推介江阴半岛。

  有了江阴码头,林文镜的第三个计划“福清工业产值达到500亿美元”未来可期。2000年,福清工农业产值已经翻了百倍,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其中,与林文镜有关的产业占了一半以上,即“垫资”和“入股”。按照他的规划,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00亿。2003年,江阴港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10月,福建省政府将江阴港更名为“福州新港”。如今,江阴港已是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之一。

  林文镜说,第一次创业是为了摆脱家庭困境,第二次创业是为了帮助家乡福清脱贫致富。他把福清从当时的工农业穷县,蜕变成现代港口工业城市,从根本上改变了福清面貌。当地人称赞他,“一个人造福了一座城”。在27年的创业过程中,林文镜融聚华侨力量改变家乡,创造了“福清模式”和“福清速度”,留下改变地方经济的骄人业绩。他被业内认为是与李嘉诚齐名的“福建传说”。

  有一个细节。根据公开信息,林文镜回国后,当时的上海市领导曾力邀其到上海投资兴业,还提出可以无偿提供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供其开发并享有当地所有的优惠政策。邻省广东也开出类似优厚的条件。面对如此诱人商机,经商大半辈子的他当然心动。他说,虽然这些条件十分优厚,但他是福清人,他需要为家乡建设雪中送碳,而不要去上海、广东锦上添花。

  稳健的地产王国

  林文镜一手缔造了华侨世界里的地产王国,在福州和重庆的“造城运动”让他在房地产开发界声名俱起。

  他在1989年创建融侨集团,该企业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涉及商业、教育、酒店、物业、医疗、农业、港口开发、工业村等产业领域。目前,融侨已形成以中国大陆为主,涉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新加坡、印尼、英国等海外城市的全球化布局。在地产主业以外,融侨也在进行多元化布局。目前,融侨初步形成“4+3+1”发展模式。其中:“4”指的是融侨地产的深耕策略,“3”指的是融侨的产业布局面,“1”指的是融侨的精致化社区打造。

  克而瑞高级分析师崔秀程认为,雄厚的财团背景及强大的融资能力让闽系房企在越发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游刃有余。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就是印尼著名财团——林氏集团的两大股东之一,融侨的稳步发展与此背景密切相关。此外,闽商拥有更强的拼搏意识和更为大胆的扩张方式。不过在地产领域,林文镜并未表现出这一特质。外界眼中的融侨集团被冠以行事低调、力求“稳健”的标签。在今年之前,融侨几乎是所有闽系房企中,唯一未寻求上市也未喊出千亿目标的企业。

  融侨对资本市场的诉求愈加引发关注。对于上市计划,融侨高管多次对外表示,没有时间表。今年初,融侨喊出千亿口号,但并未宣布相应的资本拓展计划。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融侨分别实现销售额206亿元、362.5亿元和5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截至2018年6月底,融侨集团销售额近400亿元。

  在外界眼中,林文镜堪称融侨世界的精神教父。在员工眼中,这位耄耋老人更像一位大家长。如今,这家企业已经完成第三代接班人的平稳过渡。在融侨,可以找到很多在公司工作了二十几年的高管,他们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其中,城市公司也有很多老员工。天津融侨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左其远表示,“很多人愿意留下来的重要原因,融侨是一个大家庭。”

  林文镜生活节俭,淡泊名利。生前,家乡曾有人建议将其故居修缮并由政府挂牌保护,他不肯。多年来,他的捐款遍布四处,但都找不到以他名字命名的由他捐赠的设施或项目。还有人希望统计林文镜到底做了多少善事,但却发现林文镜根本就没有“账本”。至于他究竟为家乡捐了多少钱,林文镜的回答很简单,“哪有儿子孝顺母亲还要记账的。”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李艳艳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