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人物 | 郝建民的中海时代

<{$news["createtime"]|date_format:"%Y-%m-%d %H:%M"}>  观点 2704阅读 2018-04-21 15:26

  在郝建民离开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人知道这位中海的第三任主席去向何方。毕竟铺天盖地的报道里关于他的过往如数家珍、不厌其烦,但是对于他离开中海后的选择,却独留短短的“不明”二字。

  沉寂过后,如今郝建民终于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一如过往,中海历任高层的履新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是这一次,大家或许有点意外,因为郝建民的选择不是外界想象中的房企前三甲,亦不是行业种子选手,而是以百货为主业的岁宝集团。

  从公开资料来看,郝建民此次被传加入的新东家岁宝集团,目前的主要业务是百货业,地产业务并不占优势。甚至旗下的两个深圳项目都是交由世茂和星河湾代建,“面粉”也仅有老板杨祥波老家陆河县的在建项目、土地储备以及深圳的一些城市更新项目。

  或许在外界看来,不管从行业地位还是未来潜力,岁宝集团都不是郝建民最好的选择。不过,回溯过往,也并不是无迹可寻。

  郝建民的“铁腕”

  房地产龙头企业规模已狂奔至5000亿,沿途风景不断更替,同时变幻的不仅有“适者生存”的行业洗牌,还有相伴“剧变期”而生的企业人才资源再配置问题。

  在这场声势浩荡的人才迭代潮中,郝建民是不能跨过的关键人物。作为中海地产的第三任主席,在其掌权的三年时间里,这家被誉为“黄埔军校”的房企,因为整合震荡,引发了中海史上最大的人事变动。

  一切还要从2013年8月说起。彼时年仅46岁的郝建民,正式接替孔庆平的空档,出任中海地产董事局主席。作为孔庆平眼中“富强者”的郝建民,当时不管是在央企还是民企一把手中,都属于年轻派。外界对其印象,大部分的描述是“外表儒雅内敛”。

  伴随郝建民走马上任而同时开启的,还有中建地产和中海地产的业务整合。这也是郝建民出任董事局主席3年里的三件大事之一。

  在2013年中期业绩会上,除了公布郝建民就任主席外,中海也正式宣布其控股股东中建集团将中国建筑房地产事业部、中国中建地产有限公司,以及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的房地产发展业务注入中海,上述地产重组交易所涉金额高达338亿元。

  而重组事项的带头人,自然由新主席郝建民担任。直至2015年3月,持续近两年的中建系整合才正式落定。

  不过当时就有行业人士指出,在整合中建系地产业务期间,原中建地产系人员都是降半级录用,待遇跟着级别走,这种方式导致当时大多数中建人员选择了离职,当中也包括原中建地产掌舵人陈谊。2016年1月19日执行董事及总裁陈谊从中海离职,转而创业。

  陈谊的出走,使得外界对郝建民的评价一下由最初的“儒雅内敛”转为“作风凌厉”,甚至是“铁腕”“暴君”。而这种的人士震荡影响也持续到了他对中海原有治理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中海一直实行区域化制度。对外,华南、华东、西部等主要区域由不同的管理层掌管;对内,分设工程、营销设计口。彼时,新官上任的郝建民,决心打破这样的格局。

  因此,当时郝建民就将中海的治理结构重新划分,改为大部制纵向一体化管理,即在集团层面组建工程、营销、财务三公司。但“诸侯割据”局面改善,也即意味着原有的区域公司主导权被稀释,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以曲咏海等为代表的又一批中高层先后出走。而后在中海与中信的地产整合过程中,亦有超过70%有一定级别和年限的管理层人员选择了离职。

  可以说,执掌中海3年中所造成的人事动荡,是郝建民当年最为外界质疑的地方。

  继任者的新故事

  不过,大多事情都没有纯粹的黑和白,评判郝建民的过往表现,也需要看看他给中海以及继任者留下了什么。

  在郝建民上任时的2013年,中海的土地储备为4324.8万平方米,落后于万科的4495万平方米,也远远落后于前10大房企。而整合中建后,中海的土地储备大幅提升超过七成(截止2013年底,中建的土地储备达7599万平方米,二者之间拥有超过3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差距)。

  需要注意的是,彼时中海坚持不做旧改的深圳,郝建民时期也收获了大规模土地,也即是上述所称的整合中信地产业务。

  按照中海彼时的计划,其以300多亿的代价并购了中信价值千亿的地产资产,而且超过8成项目都位于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这些土储多是大型项目甚至有包含土地一级开发的巨无霸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中信仅在深圳就拥有超1000万平米的土储,并且为早年获得。有观点就指出,中信的土地储备基本和中海的发展战略吻合,即“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这为中海后期的规模增长及维持高毛利提供了基石。

  有人士就指出,郝建民在任时,因囿于内部斗争和惯性运作,错失了将中海推向布局多元化的快车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郝建民将山头林立的中海平整,也为继任者颜建国的规模扩张,减少了很多掣肘。

  现今的中海显得更加进取。2017年全年业绩会上,颜建国对观点地产新媒体表示,中海要“努力做三好学生”,2018年继续加快规模发展,争取年内实现290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并表示“对2020年4000亿战略目标充满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4000亿的销售目标还是郝建民在离任前的2016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的美好畅想。而现在这个任务交到了颜建国手中。

  数据显示,加上2016年中海收购的中信2400万平方米土地,截至2017年年底,中海系列公司合计土地储备已经达到8278万平方米。手握大量土储的中海,如今正在设法将“面粉”变现。

  除了突破一贯以来的“保守”形象外,颜建国这位在2014年跳槽至龙湖地产又回归的中海旧将,有了更多地产之外的雄心。

  在中海2017年中期业绩会上,颜建国就透露,未来中海计划将10%的资源投入到持有型物业中,为“明天稳定增长做准备”,其中6-8%投入到商业地产,另外的1-2%则会投入到例如养老地产、教育产业、长租公寓等新业态中去。而在内部架构的调整上,颜建国在上任后则新设立了海外事业部与创新业务发展部。

  地产一入深似海,在大家各为其主,各自精彩的这一霎,或许我们多少可以理解当年郝建民的选择。

来源:观点

重要提示: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乐居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乐居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ljcj@leju.com,或点击【联系客服

网友评论